“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洋,地球上最广阔水体的总称。
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
边缘部分称作海。
从边缘到中心,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
600多年前,
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
7次出海,
远航30多个亚非国家,
完成了史无前例的航?;疃?。
从历史到现在,
中国人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
这是在国家深海基地“走向深?!闭固牡纳詈L讲馐疽馔迹?017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09年起,
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
到今天已经是第十个世界海洋日。
近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海洋开发战略,
在蓝色的海疆留下太多的光荣与辉煌……
→世界首座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建造成功
这是“SEVAN DRILLER”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新华社记者 蔡拥军 摄
2009年6月28日,世界首座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建造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建造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
三位试航员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手举国旗挥手致意(2012年6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依靠自主创新,我国跻身“国际深潜俱乐部”第一梯队。
→“向阳红10”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入列
停泊在广州长洲码头的“向阳红10”号。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4年3月28日,“向阳红10”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入列,标志着该船正式入编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行列。
→我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
“海牛”在进行海试。曾志前 摄
2015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在南海3109米海底海试成功。此次海试刷新了我国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机技术从此跻身世界一流。
→《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
游客乘快艇前往西沙原生态岛屿银屿岛。新华社发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标志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了陆域国土空间和海域国土空间的全覆盖。对于推动形成陆海统筹、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转变海洋发展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潜龙二号”大洋首秀
这是国家深?;亍白呦蛏詈!闭固诔铝械奈夜骼嗫蒲猩璞改P停ㄆ窗嬲掌?017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16年1月,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实现它的大洋首秀。这次海底勘探中,“潜龙二号”首次获得了这个区域的精细海底地貌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通过
“海斗”号自主??厮禄魅嗽谖魈窖蠼邢虑笔笛椋?016年7月18日摄)。新华社发(沈阳自动化所提供)
2016年2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该办法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圆满成功
科考人员在“探索一号”船上整理从深?;袢〉纳镅饭诚海?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于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这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其圆满成功,表明了万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
→《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公布
这是2017年2月14日拍摄的“决心”号抵达南海目标海域景象。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2016年12月13日,国家海洋局对外公布《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5%,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20%,海洋高端装备自给率达到50%。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这是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进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作业的“蓝鲸一号”钻探平台(2017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17年7月29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蛟龙”号圆满完成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全部下潜任务
2017年4月22日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华社发 高悦 摄
自2012年试验性应用以来,“蛟龙”号在涵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完成了95个潜次的有效下潜,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的99.8%的海域,标志着我国的载人深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科考队员在安装潜标的主浮球(2017年12月4日摄)。新华社发
2018年2月7日,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瓶级釉痹诒竞酱纬晒ǔ晌夜赘錾詈J凳笨蒲Ч鄄馔?,将有力推动我国和国际大洋观测能力的持续提升。
→“雪龙”号凯旋
2018年4月21日,经过长达165天、3.8万多海里的风雨兼程和冰雪考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考察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完成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潜龙三号”顺利完成其试验性应用第二潜
4月28日,“潜龙三号”完成南海航段最后一潜,科考队员将其回收至母船。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18年4月28日,“潜龙三号”顺利完成其试验性应用第二潜??戳宋奕俗灾髑彼骱痛氐刂嗜⊙氨竿弊饕档男履J?,探索了潜水器跨区域探测作业的可能性。
→“海燕”再创国产水下滑翔机续航能力新纪录
"海燕"号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北部下海测试(3月16日摄)。
2018年5月,长航程“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北部安全回收,再次创造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测量剖面最多、续航里程最远等新纪录。
→“深海勇士”号迎来迄今年龄最大的乘客
2018年5月13日,汪品先院士从“深海勇士”号载人舱走向母船。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今年正式投入试验性应用以来,性能稳健、运行高效。5月21日,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专家组组长、82岁高龄的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在南海第三次下潜,这也是“深海勇士”号第76次成功下潜。
……
汪品先院士说,
自己什么都可以慷慨,
唯独时间不能慷慨。
中国面对海洋,
这个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
这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
在全球性海洋开发利用的大潮中,
将继续只争朝夕,阔步向前!
(文字编辑:邱丽芳 图片来源:新华社等)